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季明明:向着学习大国目标砥砺奋进

季明明:向着学习大国目标砥砺奋进

  “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带领全党确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向国内外做出的庄重承诺,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握教育发展时代特征所提出的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建设的宏大战略目标。建设学习大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学习大国目标符合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

  当前,一场前所未有全球教育变革的“海啸”,风靡云涌,快速蔓延,有可能成为继奴隶社会的古代学校、工业革命的近代学校之后,人类教育变革和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一是这场全球教育变革的灵魂是“终身学习”。半个多世纪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从提出,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崇,已经成为不少国家的法定目标与行动指南。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全体大会发表《教育2030行动纲领》,重申“确保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这进一步标志着全球教育正在迈向终身学习的新纪元。历次工业革命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耗费了资源,恶化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给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人类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创新”。终身学习支持革故鼎新,是持续创新的根基所在。创新凭借终身学习,大到可以摆脱世界困境和改变人类的命运,小到可以有力促进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因此,终身学习理念是支持人类进步的正能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这场全球教育变革的技术与物质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所代表的信息技术,包括“云”(云计算)、“物”(物联网)、“大”(大数据)、“智”(智慧系统)向教育领域的跨界渗透,所引发的教育变革具有数字化、规模化、个性化以及系统性、开放性、普惠性、快捷性、通融性、渗透性、高黏性等十大关键特征,随之出现了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学校、智慧教育、慕课(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教育“新业态”,全面挑战着近百年来人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直至传统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三是这场全球教育变革的本质是“互联网+终身学习”。互联网使终身学习理念如虎添翼,有了互联网,已经提出半个多世纪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概念才有了全面实施与“接地气”的可能性;终身学习则是使互联网大展宏图、大现身手的最佳舞台。“互联网”与“终身学习”互相借力,开创着人类教育的新篇章。

  四是这场全球教育变革的重要后果是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教育的总体结构。发达国家早已出现的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各自边际的模糊以及逐步走向融合,是“互联网+终身学习”时代世界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的融合、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由此可望改写人类教育发展的轨迹,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对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中央提出把握时代特征的教育发展新思考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表明,未来5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占世界20%的人口将进入中等甚至接近发达国家收入的水平;要深度参与人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面对中国大国地位的崛起。可以认为,国家各项事业都进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

  在提出宏伟目标的同时,五中全会又用“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严肃措辞来概括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重大困难和深层次矛盾。

  为此,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落实中央指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结底需要靠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壮大各类高素质人才队伍,切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然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具有小学文化以下的超过55%,初中文化的不足40%,高中文化的不足5%,大专以上文化的仅占0.2%。农民工已占建筑行业员工的80%,接受过培训者仅占7%。有的经济大省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员工年培训率只有18%左右;因为不重视职工培训,广大企业创新乏力。以往一些大学教育质量的滑坡,导致我国后续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国家还大量缺少高端人才,例如全球电子、精细化工、纳米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原创专利成果集中的十大发明型企业,有8家在日本,中国没有一家。一些公民素质的不高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本准备不足。这是我国教育领域需要深思的重大命题。

  党的十六、十七、十八大反复强调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教育规划纲要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列为2020年战略目标之一,中央还多次具体地提出推进各类教育融合的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指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明确要求“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丰富了对于当代终身学习和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的系统性、战略性思考,是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特征和学习大国战略目标所提出的深化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全新解决方案,对于解决当前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棘手难题,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加快建设学习大国的关键举措

  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以来的5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同时应该看到,解决长期积累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总之,必须牢牢把握建设学习大国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刻不容缓地加快终身学习立法

  《教育法》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已整20年。必须刻不容缓地推出终身学习法,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大国列为国家法定目标,并且明确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以及各类组织对于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定责任。这是填补我国教育立法体系中空白的一部重要法律。决不能将其误作“成人教育法”。由于该部法律带有的综合性功能,它应该属于在教育领域上位法《教育法》之后、排列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法之前的一部重要法律。

  在全社会鼎力普及终身学习理念

  在每个人的头脑中牢固地植入终身学习理念,是建设学习大国的重要思想基础。据德国媒体报道,坐在地铁里不少欧洲人是在读报、看书,不少中国人却是在用手机、玩游戏、看大片。中国公民每年平均读书4.39本,美国人超过中国人的两倍,欧洲人每年平均读书24本。新加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整个国家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犹太人占全球人口0.3%,获得了全部诺贝尔奖中的17%,赚取了30%以上的世界财富,美国的犹太人在百万以上富翁中占了1/3,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占了一半,在名牌大学教授中占了1/3,在文学、戏剧、音乐人、作家巨匠中占60%。“书的民族”“教师是国王”“持续学习”就是这个民族创造世界奇迹的秘密武器。中国也有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我们务必将其继承与发扬光大,这是建设学习大国的必由之路。

  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普通学校改革

  为了紧跟基于“互联网+终身学习”的时代步伐,传统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引领,从单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转变为把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使命,这是学习大国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目前,普通学校教育还不适应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和教育资源共享的程度还不高。贯穿终身学习理念,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增强学校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灵活性,将有利于促进各类教育自觉地走向融合,扩大学习者对教育的选择机会。

  把推进终身学习列为高等学校重大责任

  贯穿终身学习理念,是美国一流水平大学能够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关键领域,始终担当引领社会发展角色的重要因素。马丁·特罗认为: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学习两个系统的关键接点,必须对终身学习担负起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欧盟教育部长与一批高校联合发布的公报将终身学习列为2010年至2020年间的头等大事之一。欧洲大学联合会(EUA)项目报告提出,大学发展新目标就是成为“终身学习大学”。我国广大高等学校对此决不能无动于衷,务必自觉地成为推进学习大国建设的强大支柱。

  切实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

  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大国的重要基础。在教育部支持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积极推动形成了全国不同类型40个城市典型经验,正式推出《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第一、二辑),在国内外引起良好的反响。要在此基础上,加快扩大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覆盖面,迎接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坚定不移地办好开放大学

  办好开放大学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开放大学要打造一流的新专业,确保办学的质量,加紧与高校、行业、企业、政府包括国外建立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充分整合一切优质资源,利用好“外脑”和站在“巨人”肩膀上往前走。在国家教育版图中,不只是多出几所新大学,而是形成了覆盖全国、融入各行各业、贴近各类学习人群。开放大学成为其身边的“大学”、口袋中的“课堂”,在中国教育大格局中凸显新的“一极”,成为支持学习大国建设的“航空母舰”。

  鼎力建立国家学分认证制度

  这是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大国的一项核心制度。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国家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并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国家学分认证制度是全面牵动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牛鼻子”,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一项重大创新制度。要就此加快开展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该项制度的真正落地与广泛应用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且,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分的认定与转换问题,对于精准和深层次把握生产与经济部门的岗位需求,切实提升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实效性,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作者季明明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