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刘川生:迈向“双一流”,高校向哪发力

刘川生:迈向“双一流”,高校向哪发力

  怎样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

  关键词:世界一流 中国特色 京师风范

  问:如今,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在办学目标方面是怎样定位的?

  答:创建世界一流,就是要有世界眼光,树立全球意识。坚定不移地提高办学质量,在主要办学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既要具有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又要拥有一批引领世界学术发展方向的一流学者,在若干学科领域始终站在国际学术最前沿,不断产生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推动意义的原创性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立足中国国情,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把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神圣职责,把传承创新优秀中华文化作为自觉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尤其要充分发挥党委在谋全局、抓大事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弘扬京师风范,就是要秉承学校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气质。114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淀了“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优良传统,孕育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和“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形成了脚踏实地的学风、以身作则的教风和勤勉踏实的校风,更塑造了北师大人“盛德励耘,上善乐育”的独特气质。这些都是我们继往开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国家战略 院系主体地位

  问:北师大如何为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服务?在院系建设上,又是如何做的?

  答:我们主动将学校发展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我们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正在积极筹建“一带一路”研究院;举办了北京新兴市场论坛,来自全球14个新兴市场国家的4位前政要以及百余位专家就“一带一路”中国战略展开高端对话。我们牵头举办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来自金砖国家的50多所著名大学校长在北京师范大学签署了《北京共识》,并成立了“金砖国家大学联盟”。现在,学校正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认真策划相关项目,积极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今年,学校又结合落实国务院“双一流”建设战略,全面启动了学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着重强调要从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项目中发现新课题、寻找新项目,产出高水平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院系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单位,我们重点进行了四方面的探索:一是建立了跨职能部门的统筹机制,加强对院系工作的指导、过程监督和综合评估。二是扩大院系经费使用权限,将院系各渠道的经费纳入统一预算。三是扩大了院系人事管理权,以院系为主实施人才聘任、职称评定等工作,学校人事部门提供服务和进行监督。四是推行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要求院系要有长远发展规划、健全的学术组织体系、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有党建计划和文化标识系统。学校已选择15个院系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关键词:学科建设 人事制度改革

  问:在深化学科建设、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北师大有哪些举措?

  答:我们重点建设一流“高峰”学科点和“高原”学科群,分层分类设立面向学术前沿、关键技术、政府决策和科研产业化的学科交叉建设团队。

  深化一级学科建设和管理改革。我们完成了一级学科的分类定位,分为世界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国内知名学科、特色培育学科四类进行建设。完成各一级学科的建设规划,构建学术和行政相互配合的学科建设责任机制,建立跨单位的学科建设机制和跨学科教师的双聘制度。

  全面实施学科交叉建设项目。学校以项目建设为纽带,打破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壁垒,为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院系的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创设条件。为其提供建设资金、单独投放研究员序列岗位、提供专门的博士生招生指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一是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推进教师岗位聘用分类评价改革,建立对多元化工作方式和成果形式的认可机制。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以奖励贡献为导向,制定重大业绩和一般业绩奖励办法,加大对各类业绩奖励力度。三是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引进工作的重点,加大青年人才引进力度。全面对接国家人才计划,强化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作用。

  关键词:知识创新 科技创新

  问: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产业结构和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正在孕育,您觉得中国高校该如何关注创新方向?

  答: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与世界创新强国相比,和全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相比,我国的创新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深化创新驱动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科技创新主要资源在高校,高层次人才主要力量在高校,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在高校。高校必须顺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做知识创新的生力军。我们要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学习中,探索知识创新的生长点,成为全球知识创新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竞争者。高校必须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做教育创新的先行者。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现代教育体系最高层次的高校,理应担当起教育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责任和使命。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探索产学研结合等新方式,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高校必须适应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做创新创业的引领者。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着力成为基础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镇。

  关键词:精英人才 跨界流动

  问:您曾担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教育参赞。“旋转门”*广泛存在于美国社会,请问您如何看待“旋转门”机制?

  答:我们在这里谈“旋转门”,指的是精英人才的跨界流动机制。它一是促进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引进了一些优秀的政界、商界的精英,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到来,为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更好地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实现了优质人才资源的有效融合。二是促进了知识和学科结构优化。政界、商界人才的引进,带动了北师大一些学科的发展。比如,我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就是引进了李晓西教授成立的。他的《2015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全面分析和测度了我国30个省份和100个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展示了省市绿色发展的进展与变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三是提升了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从政界和商界“旋转”过来的人,他们由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更懂国情和社情,更理解国家发展所需。他们在教学科研中,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比如,我们的公益研究院聘请了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原司长王振耀担任院长,水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等,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旋转门”进来的,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中国高等教育》主编 唐景莉)  

  延伸阅读

  刘川生:打造高素质“筑梦人”队伍

  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师范院校实际出发,刘川生认为,为教育打造一支出色的教师队伍,是师范院校迈向一流的重要特征——

  2014年9月9日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提出好老师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为广大教师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是新时期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遵循。

  一年半来,北京师范大学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将“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打造高素质“筑梦人”队伍。

  一是深入持久开展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立足“四有”老师标准,制定了师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等文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师德论坛、评选表彰、校园文化等载体,将“四有”好老师精神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多年来,学校每年“七一”都表彰一批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十佳教师”每年由学生评选,已坚持20多年;每年评选“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至今已举办六届。通过这些活动,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高尚师德,形成了制度规范、教育引导、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二是着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实施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1+1引航计划”,在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学术发展、价值观念引导、入党联系人等方面,开展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给予所有青年教师每人10万元科研启动基金;设立“京师青年教师出版资助基金”,每年投入100万元人民币,扶持青年教师优质教材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启动“种子工程”,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

  三是成立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学校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教育部指导下,于2014年12月5日成立了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秘书处挂靠北京师范大学。一年多来,全国教师志愿服务联盟启动了名师大家公益讲堂,实施了“烛光行动”计划,推动了“启功教师奖”10位获奖教师所在地政府与10所省属高校签署志愿服务框架协议,引领带动更多高校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还将“四有”好老师标准融入教师教育改革全过程,大力培养未来卓越教师。

  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了培养具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学校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整合全校学科教学研究资源,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建立本科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三级连贯的教师培养体系,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培养、显性与隐形课程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方法和崇高的职业理想。

  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改革,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校以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构建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及教师职业素养教育三个课程模块为基础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职业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邀请国外专家、知名中学校长、教育领域专家及中学一线教师为师范生开展专题讲座、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等活动。开展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教学设计大赛等,锻炼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