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大学生龚雷锋:拿专利和项目说话

大学生龚雷锋:拿专利和项目说话

  “科技创新项目七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九项,作为第一申请人的专利六项。”龚雷锋的荣誉簿早已经被各种科技创新成果,专利覆盖得满满当当。并凭借“可转角爬壁机器人”作品获得2015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特等奖,代表中国高校参加近日在巴黎举行的“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总决赛,荣获大赛优秀奖。

  “他潜心科技,拿专利和项目说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春不怕失败,创新永不止步,他在用行动攀登更高的山。”这是龚雷锋获得郑州大学“发明之星”时,学校对他的科创之路的评价。科创是他理想得到认可的地方,却绝不是结束的地方。

  致力发明:动手去创新生活

  “动手去做”,龚雷锋认为这是将发明设计成型的必要因素。“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拆装身边的新鲜玩意,有一次看见爸爸新买的手表就想把它拆开来研究,然后再组装回去,反复几次,慢慢地对手表里的构造就比较了解。”龚雷锋说。慢慢地他的动手“对象”由手表变成自行车、风扇、洗衣机,到最后的摩托车,电动车。也正是这些器械拆装的经验,使得龚雷锋自学到了许多机械修理的技巧,为他之后的发明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着科创梦的龚雷锋一进入大学,便加入了郑州大学致力科创研究的“深蓝”科技部,真正开启了自己的科创梦。龚雷锋几乎每一个发明的灵感都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致力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大一暑假,龚雷锋与自己所在的创新团队留在寝室做项目研究,炎热的天气让队员们难以忍受。龚雷锋仔细观察寝室的构造,组织团队一同思考、设计降温方法。大二下学期,他们成功研发出学生宿舍降温系统,这也是团队的第一个创作作品;在发现学校很多地方被贴满了小广告,他便着手寻找快速清除小广告的方法,研发出纸质小广告清洁器;看到爸妈拿着鸡毛掸子吃力地清扫天花板附近的灰尘,龚雷锋又研发出可以自动清扫死角灰尘的“家用智能清洁除尘器”……

  投身科创:“围城”之中寻“出口”

  进行多项科学创新项目的研究,参加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杯”制图大赛……回顾近三年的科创经历,龚雷锋坦言,最让他难忘的还是iCAN大赛颁发特等奖的时刻。

  在2015年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凭借着“组合式可转角爬壁机器人”的发明创作,龚雷锋带领团队获得特等奖,并代表中国参加201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iCAN国际总决赛。

  当被问及为何这个奖项让他最难忘,龚雷锋在纸上写下“围城”两个字。“很多人都在做科创,就像被困在一座‘围城’里,我们很希望能找到个‘出口’,一个可以证明自己的机会。”他感慨道,“获奖那一刻,感觉自己终于找到‘出口’了。”

  为了iCAN大赛,龚雷锋和他的团队准备了两年。这两年里,他们没有“放假”的概念。大三期间龚雷锋只过了3个周末。比赛中,机器出现了加工精度不够的问题。“扇叶的制造总多出一块,运行时会发生不稳定的震动。”龚雷锋说。他和团队多次优化结构,不分昼夜地设计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却也让他的脊柱神经受损。

  即便这样,龚雷锋还是坚持完成了比赛。他说:“就像一个喝醉酒的人,在走到家门口之前无论多远都不会倒。这是一种精神、意志在支撑着你。正是由于这个研究过程的困难,才会在看到‘出口’时感到格外满足。”他边说边在“围城”外面画了个圈,又重重地加了一个向外的箭头。

  组建车队:建造大学中的“小大学”

  晚上十点左右,ZERT电动方程式车队的实验室仍灯火通明,地上摆放着车队研制的第一辆赛车的框架模型……这支车队由龚雷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级的宋智博共同发起建立,短短一个多月,便从9个人发展到109人。

  车队建立之初,龚雷锋跟宋智博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共同筹备车队的组织系统,建立功能不同的各个部门组别。“这个队伍就像一个‘小大学’,每年可以带领100多人去学习不同的东西,比如技术组培养机械技术,管理部培养管理,大家都可以得到锻炼。”龚雷锋说。

  为了实现最初的目标,龚雷锋为车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龚雷锋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和队员们到实验室讨论方案、设计制作,一忙就到深夜。他与车队创始人讨论后决定,将所有收入全部用于车队的发展。他认为,车队获得收益是为了进一步培养队员们,“希望能实现良性循环,让每个专业的同学都能到车队来锻炼发展。”

  作为团队的创始人,龚雷锋说,“车队创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保证团队固定收入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收益回报学校,支持培养更多学弟学妹的科创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希望最终可以让每个专业的同学,都能发挥自己专业的长处在车队里锻炼发展。”(中国教育报通讯员袁才俊、王雪菲、陈蕾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