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05-07 星期三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资料荟萃» “亲产业”服务地方 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厦门理工学院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新模式

“亲产业”服务地方 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厦门理工学院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新模式

  厦门理工学院前身是鹭江职业大学。这所与厦门经济特区同时诞生、同步发展的大学,1981年在厦门岛内蜂巢山下“起跑”,2004年升本并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2013年成为福建省年轻的省重点建设高校。

  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新模式,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知名职业院校 转型为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校的前身“鹭江职业大学”曾经是“全国示范先进职业大学”,在全国颇有知名度。2004年升本后,在国家教育部门提出转型发展之前,厦门理工学院就坚持立足应用,面向区域,对接产业,不断发展。

  2009年以来,学校在中国大陆高校中率先提出建设“亲产业大学”。这一年,学校制定了《服务厦门行动计划(2009-2012)》。学校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抓住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成为“美丽厦门”、厦漳泉同城化和“山海协作”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和践行者。

  校党委书记黄如欣表示:学校“亲产业、开放办学”并不是一句口号。近年来,学校呼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升级的趋势,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把学校的人才培养融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厦门理工学院校长陈文哲说,学院的转型发展,不是转方向,而是转路径;不是转回到高职专科的原点,而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在省重点建设高校的起点上,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用理工学院自己的话来说,学校就是要“守正出新”,坚持“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理念,形成“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的“亲产业”特色育人模式。

  服务地方 学科建设融入本土元素

  两年前,总投资62亿美元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落户厦门,得知这一消息后,学校就积极与企业联系。在这家企业来厦门后不久,学校就向其输送首批毕业生,接着还与该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始订单式培养集成电路制造、品质管理、电子封装与测试等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同时学校开始着手筹划“微电子”专业。今年9月,学校新开设的微电子工程专业正式招生。

  “微电子”专业的设立,最大的特点就是融入了厦门本土元素。

  在厦门市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学校正在积极筹备与中科院微电子所、联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台湾高校等合作建设厦门理工微电子学院。3年后,学校在“微电子”专业上的年培养能力将达到800人至1000人。

  对接地方产业链,学校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学校的55个本科专业全部紧密对接厦门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强工程、大文化”,理、工、经、管、文、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2015年以来,学校相继制定并实施了《服务厦门行动计划》《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2015-2018年)》,推进与厦门市及周边城市深入合作。

  在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的指导下,厦门理工学院将服务辐射到周边的龙岩、泉州等地区,学校在龙岩成立了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侧重针对当地机械制造业展开技术服务;在泉州,学校成立泉州厦理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针对当地智能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持。2015年,学校启动服务闽西南行动计划以来,年度完成项目170项,经费总计1.1亿元。

  福建省大量的建设、交通和运载工具的风工程问题都需要风洞实验室加以解决。学校认为,建设海西风工程研究中心,以其台风观测与实验结合、运载工具抗风等研究,可以填补福建省乃至海西地区在全国抗风领域研究的空白。经过近五年努力,福建省首个风洞实验室将在厦门理工建成,并将满足地方的相关工程需要。

  借鉴德国“双元制” 推动学生和企业深度融合

  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全球触控科技巨头、著名台资企业科技集团——宸鸿科技合作,探索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双主体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大二就可以接受企业的选拔,成为“双元制”学生。当被录取后,他既是学生,也是宸鸿科技集团的员工;他们有“双导师”,除了理工学院之外,宸鸿也会为他们配备企业的师傅,后者有可能是生产能手、高级工程师。这是学校推动学生和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据介绍,“双元制”来源于德国,我们传统的校企合作办学一般是在学校学习三年,最后一年甚至半年才到企业去,而“双元制”是渗透式的培养,即从学生入学不久,企业就参与进来了,可以说这是在推动学生和企业深度融合。这一模式被称为中国版“双元制”。

  学校教务处长葛晓宏说,我们会和企业一起坐下来商量,对于这些学生,哪些课是必须上,哪些课可以不用上;哪些课是我们上,哪些课是企业上。同时,有的课堂是放在学校,而有的课堂则搬到企业的车间里。

  与企业深度融合,厦门理工学院注重与行业领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2015年,学校与台湾中华大学、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共建协议,学校在福建省首批试点“闽台4+0”办学,探索“校校企”合作模式,在机械制造等专业招收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冠捷科技还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就业机会。

  冠捷科技集团总裁宣建生说,引入台湾师资开展“校校企”合作,有利于大陆高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如今,ABB,世界五百强之一;冠捷科技集团,全球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宸鸿科技,全球触控科技行业巨头;开发晶照明,LED行业龙头企业;联电集团,全球半导体投资第四大、半导体业界先驱;友达光电,全球领先液晶面板厂商;麦克奥迪集团,光学显微镜行业和环氧树脂电气绝缘件行业龙头企业,这些在平板显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行业居龙头的科技企业,如今都被纳入了厦门理工的“企业朋友圈”。学校与这些企业从人才培养到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学校资助科研资金 引导教师为企业解难题

  企业有问题,想找学校解决,但又担心钱投下去问题解决不了;老师有适合企业的科研设想,但是又拿不到企业的资金,面对“两难”的选择,厦门理工学院出台了《应用型研发先导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破解这一困局。当老师有适合企业的科研项目时,不用先到企业“找钱”,而是由学校先资助科研资金,等项目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时,再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的教师陈水宣就有一个令企业心动的项目,那就是使用固态CO2,来为工业产品除污。其原理是依靠固态CO2的巨大冷却作用,把油污等液体变成固体,通过微爆炸,让其从物体表面分离,并被吸尘设备抽走。由于没有使用任何清洗剂,整个除污过程做到零污染。同时,因为全部使用机械设备自动完成,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但是这个项目要真正运用到工业生产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来完成试运作,这其中需要投入一批科研经费。近日,陈水宣的项目通过评审,获得了学校垫付的“先导项目基金”。

  陈水宣说,有了这笔基金,就能试制用于清洗的设备,并进行实验,在不久的将来,自己的成果或许就能应用于生产。厦门理工产学融合发展处副处长严滨说,“先导项目基金”的作用是引导老师为企业解难题。

  学校领导班子认识到,在学校转型中,首先老师必须是应用型的老师,他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学生,因此,校企合作要升格为“融合”。由于在研发中,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到企业去攻关,学生学到更加鲜活的知识,对书中知识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厦门有较多电力电器产业,包括AB等全球先进企业,在福建乃至整个华南沿海地区检测市场巨大,然而,该地区没有一家具有开关类设备国家检测资质的单位。

  华南地区企业的产品在设计、新产品上市及招投标阶段的检测均需送往西高院等外地机构进行试验,大部分企业排队等待检测的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学校响应行业需求,在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基于现有的“福建省高电压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及校电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学位点的基础,与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高院)等多家公司已经投入1亿多元,建设“厦门高压电器质量检测中心”,中心建成后,每年为厦门市及周边70%左右电力电器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出具西高院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检测报告,并提供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咨询,满足了企业需求。

  为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做应用型科研,这让学校与省市的行业产业联系更为紧密。产学融合的深度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加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