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双一流”背景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腾飞成为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图为3月7日,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与委员交流互动。会上,黄德宽委员呼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努力破解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本报记者宋啸峰摄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是国家为支持中西部地方普通高校而研究制订的计划,实施周期为2012-2020年。2012年4月27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支持中西部100所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5年为一个周期,滚动实施。2012年9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通气会,启动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区域优势明显的地方高水平大学。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京召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工作推进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实施新一轮“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一是中央部门、地方政府、中西部高校、支援高校要切实担负起统筹推进责任、主要责任、主体责任和支持西部高校发展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二是加快形成办学特色优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把参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办学导向。三是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办学水平,更加重视用好东部优质教学资源,努力培养一大批服务中西部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加大力度建设扎根中西部的人才队伍,坚持正确导向,着眼综合施策,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五是立足中西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做好“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六是加大投入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各高校要注重资金使用结构和效率。
延伸阅读
“一省一校”思维方式不能解决教育公平———娄源功委员连续10年为中西部教育腾飞鼓呼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7-03-14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被网友称为“忒执着的政协委员”。今年,是他在两会上为中西部教育公平呐喊的第10个年头。“年年提中西部教育,年年都有进步,但是为什么还继续呢?那是因为还没有到位———有措施但不到位,有改善但不彻底。”
中西部地区是由山西、江西、广西、云南、海南、宁夏、河南、河北、贵州、西藏、青海、内蒙、新疆等13个省区组成的特指性区域概念,区域总人口约为6.6亿人,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滞后,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娄源功告诉记者,国家这些年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高度重视,例如2010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5年一周期,滚动实施,主要包含两个工程:其一为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改善中西部高校的基础设施,人们习惯上称为“房子工程”;其二为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增强高校“软实力”,人们习惯上称为“票子工程”。前者综合考虑高校所在地的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大学数量、在校生数等因素,根据区域经济对教育的需求衡量每个省扶持的高校数量,后者则采取“一省一校”所谓绝对公平的方式。
“公平不是平均,‘一省一校’看似公平,但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可能会带来更深层次的不公平。”在娄源功看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地方高校更要满足当地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在中西部区域范围内,人口最多的省份与人口最少的省份有约30倍的差距,经济总量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国家有关部门在教育资源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大省和小省的不同需求。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之所以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个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可这些年过去了,为什么问题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在娄源功看来,主要是因为一些部门和决策者习惯于用最简单的思维和方法处理复杂、敏感的问题,最终造成了区域内新的不公平。他建议,有关部门在落实和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时,应该认真总结每一次计划、每一项工程实施后的经验教训,使后续的决策更趋完善合理,更能体现中央的意图。他举例说,“211”工程采取的是‘一省一校’政策,“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仍然继续“一省一校”的做法,这实际上带来的后果是前一个工程导致的问题没有解决,后一个工程又产生了同样的问题,与中央从根本上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公平的初衷和部署不相符合。“因此,‘一省一校’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是不恰当的,不利于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应当摒弃。”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正迎来新的变革。在娄源功看来,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及经济欠发达的一些省份,是机遇也是挑战,且挑战大于机遇。他呼吁有关部门在《规划》实施和“双一流”建设中“不能再简单地继续‘一省一校’的思维方式,要设置多元化评选标准,综合考虑人口数量、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现状以及高校自身的历史贡献、发展实力、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避免中西部高校因历史原因输在评选的‘起点’。” (人民政协报记者 陈亚聪)
李和平:借“双一流”破解高教结构失衡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7-03-14
“双一流”是建设目标,也是发展理念;是少数学校的责任,也是全体高校的机会。现实中,“211”工程和“985”工程虽对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提升作用明显,但就其数量、区域布局和综合发展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如中西部地区高教资源明显难以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崛起和持续发展的需求,优质高教资源、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端科技成果高度集中在东部发达省份、几个中心城市及少数大学。
此外,国家层面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贴近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普遍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现象,具体实践上,一流学科建设往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实际结合不够。而地方高校经过重点建设和特色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强实力和服务地方的强劲势头,急需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和倾斜支持。
为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以“双一流”目标为引领破解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建议统筹规划设计国家一流大学建设的区域布局,对列入国家层面长期重点建设、且具备一定整体实力的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遴选时适度倾斜。在遴选“双一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其学科时,在综合考察学科实力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地方高校一流学科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及行业产业的背景及其特色,加大向中西部省份高校一流学科布点的支持。对中西部省份入围建设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大中央财政的政策和经费的引导性支持力度,同时明确地方政府的投入保障职责。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地方自主开展“双一流”建设,为“双一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厅长)
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华:借京津冀一体化为河北高校“补补钙”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7-03-14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都提了好几年了,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却没见有多大实质性进展。所谓‘协同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来三地‘一亩三分田’的思维,让河北高校和首都高校‘牵手联姻’,教育才能真正协同发展。”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间隙,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长华向记者说出了他的“心事”。
王长华曾连续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为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建言呼吁。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七个着力”的要求精神,让他很是兴奋。“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三地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河北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
在2014年的一次会议上,王长华曾向教育部一位领导建议,“就像东部高校支持西部高校那样,希望让京津冀高校之间也能‘牵手联姻’,协同发展。”三年过去了,京津冀在交通、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协同发展,但“教育的协同”却只是“打了雷,没下几点雨”,这让他着实着急。
王长华认为,在基础教育方面,河北和京津两地的差别不是太大,但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绝对拉开了“鸿沟”。“河北省是个人口大省,生源基础大,高等院校有100多所,没有几个有国家影响力的学科,更别说有影响力的大学了。在国家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之后,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只有4所,其综合实力和北京高校比起来,实在相差太远。”
“西部高校都崛起了,中部高校不能‘原地踏步’啊,河北高校要善于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牛鼻子’,做好教育发展的大文章。”王长华说,“十一五”期间,在教育部支持下,东、西部高校实施‘手拉手’计划,这不只是挂个名,校级领导是实实在在地去援助校挂职3年,使得办学观念、日常管理、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进步。
3月8日,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校长王广谦之邀,王长华利用会议期间唯一的休息机会,来到中央财经大学昌平校区,为文传学院师生“讲课”。当他看到这个校区对昌平文化带来的影响后,一个“念头”顿时萌生——“随着两地交通的协同发展,河北离北京变得越来‘越近’,如果将一部分北京高校的分校区‘迁’至河北,一方面能有效疏解北京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刺激并带动河北高等教育发展,带动一批专业、学科的发展和提升。”
王长华还建议“在冀京校”在招生政策上也应享受“绿色通道”待遇,“教育部面向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中增加招生名额,河北一些地区很穷很落后,一些学生的教育起点本身就很低,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一把尺子的高考对这部分群体来说不公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国家政策支持。”王长华呼吁首都高校在河北的分校区,增加在冀生源的招生录取名额,让河北生源能“近水楼台”。
在王长华看来,这样的“拉手”模式的带动作用更直接、更明显。“在京名校在河北建分校,势必会在学科建设、骨干教师流动、课程选择对接、学生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加大交流力度,带动一批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关键是这样的发展带动模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财力,切实可行。”
“人才的培养不是大干快上的工程,不像产业发展那样见效快,但绝对是一个指向未来、关乎长远的民生工程。经济发展了,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教育滞后于产业、经济发展,势必造成经济发展的‘腿长’,人才供给的‘腿短’,不利于社会稳步均衡发展。”王长华希望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药方”,为河北的高校“补补钙”。(人民政协报记者 张惠娟)
相关链接
来自中西部高校12位政协委员的调查显示——政策支持中西部高校须更精准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7-03-14
全国政协委员中,有数十位来自中西部高校。3月13日,记者专门向部分来自中西部高校的政协委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中西部高校发展的看法。
委员们高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对象为全国政协委员中来自中西部高校的校长、书记、院长、教授,共发放问卷16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
调查结果显示,此次两会,受访委员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双一流”、人才流动、教育扶贫。
有9位高校校长、书记、院长将“双一流”列入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有6人表示最关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和人才流动,有4人表示关注教育扶贫,其他受关注问题分别是高校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一带一路”、民办教育促进法、传统文化传承、校园欺凌、城乡社会治理、长江经济带发展、红军长征史等。
在回答“当前中西部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有10人提到“办学经费不足”,9人提到“人才流失”或“人才缺乏”,4人提到“观念落后”“管理思维跟不上”,3人提到“科研平台建设水平不高”,2人提到“区位劣势”。此外,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小、中央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受访委员们提到的频率也较高。
高校和地方政府应共融共生
在回答“影响中西部高校发展的因素中,起最关键作用的是什么”时,受访委员中有9人提到“人才”,有7人提到“经费投入”,有4人提到“中央、部委制定的政策”,有2人认为是“行政思维”。
当下,中西部高校自身最应该做好哪一项工作?对于这一问题,有7人回答最应该做好人才队伍建设,3人表示最应该做好学科建设,3人表示最应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受访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表示,中西部地方高校要进一步做好学科建设工作,突出特色品牌,不仅要服务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要鼓励特色学科多与行业企业对接和合作,将项目落到地上,做行业企业的智库,引领行业企业发展。
“中西部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也应该反哺高校,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共融共生。”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说。
“在投入机制方面,建议中央政府及教育部门出台文件,建立经费联动投入机制,并作为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如处于省会城市的高校,中央与地方两级预算共建出资支持,明确标准,否则到地方就变了味。”郑军说。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原校长黄德宽认为,国家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来,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些地方搞平均主义,对地区高校发展战略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因此,建设高校多数效益不太明显。尤其是“一省一校”原则,使得像安徽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等地方“211工程”高校,因所在省有部属院校而被排除在提升工程之外,没有获得应有的支持,使得这些本应重点支持建设、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的高校,失去了许多机会,建议重新考虑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实际效果。
支持政策加强针对性和精准性
在回答“最希望中央、教育部给予哪项支持,最希望看到哪样的支持政策”时,7人表示最希望看到改革经费投入机制,4人表示最希望看到规范人才流动的政策,2人表示最希望看到解决高校自主权被地方截留问题的政策。
有委员建议,出台中西部高校支持政策时,要加强针对性和精准性,真正考虑到需要政策倾斜的高校。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看来,宏观的问题党和政府已经在着力解决,微观的问题应当依靠自身努力,“中西部高校的问题,还是需要中西部各相关方主动遵循规律,成就师生的发展”。
“有政策、有基础,抓住机遇,要争创一流大学;无政策、弱基础,创造机遇,也要建一流学科。”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建议中西部高校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契机推动学校发展。
黄德宽说:“国家发展到今天,需要考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高教发展补短板问题,需要更重视地方院校发展。因此,借助‘双一流’建设契机,不失时机地推动地方院校发展,其意义不仅仅在高教自身发展,实际上也是一项赢得民心的重大举措。”(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