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宽松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7年修订版《学习指导要领》提出“创设宽裕且充实的学校生活”这一改革口号,在1989年和1998年修订版《学习指导要领》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削减中小学学习内容、缩短中小学生课时数、增设“综合学习时间”。“宽松教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缓和了教育的紧张氛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消极结果,受到了诸如引发学力下降、拉大阶层差距等相关批判。尤其是日本学生在2013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3)和2018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6)两次测试中排名的大幅下降,更是将“宽松教育”推向舆论风口。在各方压力之下,日本文部科学省开始逐渐调整教育方向,从关注“宽裕”转向关注“扎实的学力”,开始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性。2008年,文部科学省在《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中增加了小学和初中的课时数与学习内容,表明要切实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一转向被日本媒体及学界称为“去宽松教育”。2016年5月,时任日本文部科学大臣驰浩正式发表了与“宽松教育”的诀别宣言,称日本教育不会再回到“宽松教育”或“填鸭式教育”的非此即彼中,而是平衡好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至此,“宽松教育”改革走向终点。
初审:朱志媛
审核:高 顺
管理员:张静秋